“艺术与佛”主题行为艺术 |
时间:2025-6-27 8:40:28,点击:0 |
在东汉时期,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,后派人出使西域,拜求佛法,自此佛教开始传入中国。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强的影响。到今天,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,我们到处可以看到佛教主题的建筑、雕塑和绘画等艺术形式。艺术家王华明曾多次拜访洛阳白马寺,这里正是汉明帝时期所建立的中国第一座寺庙。在艺术家王华明眼中,佛教除了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存在之外,更重要的是带给了人们一种不同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。最近,王华明又来到寺庙礼佛,在这里即兴进行了一组行为艺术作品的创作,引发了我们对“艺术”与“佛”之间关系的思考。
在这组行为艺术作品中,艺术家王华明时而与僧人并列同向站立,时而与僧人相背而立,他在告诉我们,艺术与佛有很多相似的地方,也有一些不同之处。佛对于僧人来讲是一种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,而对于艺术家王华明来说,佛是一种超越宗教意义的思考,同艺术的本质一样。艺术可以存在于不同的题材、风格、材质及表现手法中,但最终都会对观者的思想产生作用和影响,佛亦如此。 当我们走进一座寺院,眼前之佛并不是心中之佛,心中之佛由心而生,或是一种愿望,一种祈求,投射于眼前之佛,再借由礼佛之程序将内心之佛传达到眼前之佛,完成一次心灵之旅。王华明作为艺术家与僧人并立,双手合十,表达了艺术家与僧人一样,只是某种信仰的服务者,僧人服务于佛,艺术家服务于艺术。
在艺术家王华明眼中,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们竭力创作的眼前之佛,观画者如同礼佛,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形象,只是观画者内心的药引或催化剂,当眼前之艺术与心中之艺术相遇,人们也得到了一次完整的心灵之旅。 当艺术家王华明与寺院主持站在一起时,他仰望天空,因为他知道,作为僧人的住持只能为佛服务,而艺术家可以不局限于某种宗教信仰的束缚,就像世上有敦煌莫高窟,也有永乐宫。艺术家的世界里,既有佛也有道,既出世又入世。艺术作品在艺术家的理想与现实的挣扎中诞生,又通过观者的眼睛传输到观者心中。当我们双手合十,用虔诚之心去拜佛时,孰不知,眼前之佛正是雕刻家的艺术作品,而真正的佛是在人们的心中。看完艺术家王华明这组“艺术与佛”主题行为艺术作品,我似乎觉得真正的艺术不在眼中,而是在你我的心中。(注:本文写于2019年2月)
|
上一篇: 评汪明强教授的海洋艺术展 |
下一篇: 畅想·自然之道(四) |